马一民: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改革

作者:马一民发布日期:2013-01-18

「马一民: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改革」正文

摘要:用库兹涅茨的国民收入核算模型来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不难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产业结构高变换率、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以及金融财政化等原因所导致,其中金融财政化是制约经济结构顺利调整的最大障碍,必须从完善信用服务体系、净化金融市场环境、实现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一揽子推进金融改革,才能变金融财政化为金融市场化,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结构,金融财政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

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一国经济发展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该国经历过若干次经济结构调整阶段,而当该国顺利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之后,就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作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必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我国经济结构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体制的关系怎样?如何通过金融改革使经济结构调整更顺利?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表达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经济总量迅速扩大,而且经济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日益显现。我们可以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库兹涅茨(Simon S.Kuznets)的国民收入核算模型对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结构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库兹涅茨从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角度分别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一)采用生产法,将国内生产总值分为三组:从事商品生产的部门,包括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从事商品经营的部门,包括商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和房地产业;提供劳务的部门,包括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业、政府部门及误差项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2010年,第一组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28115亿元,占总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9%;第二组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77030.2亿元,占比为19.2%;第三组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6056.8亿元,占比为23.9%。从生产法角度来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可以发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较低。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1%,尽管可能存在统计误差,但其占比低于50%是不争的事实,而世界上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一般都在50%以上,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提供劳务的部门增加值占比较低。我国提供劳务的部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3.9%,特别是文化产业、设计与研发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5%和3.2%,这表明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3.农业发展基础较弱。由于农业生产单位主要为家庭,其抗自然灾害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均较弱,导致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

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由于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资源消耗较多,导致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较低,生态环境面临着较大压力。

(二)采用收入法,将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及折旧、生产税净额三个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2010年,劳动者报酬为196714.0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营业盈余及折旧为173719.19亿元,占比为 39.8%;生产税净额为66608.73亿元,占比为15.2%。从收入法角度来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可以发现我国分配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财政收入年增长率较高。从2001至2010年这十年间,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20.15%,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9.39%。

2.企业研发能力较弱。由于企业利润特别是中小企业利润微薄,导致其研发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到企业科技创新。

3.广义税负占比不低。从国民收入分配角度看,政府集中的财力并不多,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但国家预算除了公共财政预算以外,还有中央政府基金预算和中央所属经营性资本预算,2010年这三项预算共计为13.6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另外,中央所属金融系统的经营性资本预算、地方所属的经营性资本预算和地方政府的一些收费及基金尚未包含在其中,如果包括此三项,我国广义税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35%。

4.个人收入占比趋于下降。2000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4%,2010年降至41,8%。由于我国主体税是流转税,个人在消费时会有一部分收入转化为税收收入,所以,实际的个人收入占比会更低。此外,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贫富差距较大(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为0.465);存在城乡、地区和行业差别(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3.23:1,地区收入差别为2.76:1,行业收入差别为4.20:1)。

(三)采用支出法,将国内生产总值分为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及服务净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2010年,最终消费支出(含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为186905.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4%;资本形成总额(含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存货增加)为191690.8亿元,占比为48.6%;货物及服务净出口为15711.5亿元,占比为4%。从支出法角度来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可以发现我国消费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率趋于上升。从2001至2010年这十年间,投资率从36.5%升至48.6%,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3%,2010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

2.消费率及居民消费率趋于下降。从2001至2010年这十年间,消费率从61.4%降至47.4%。从1996至2010年,居民消费率从 77.3%降至71.3%,其中:农村居民消费率从41%降至23.2%,而城镇居民消费率却从59%升至76,8%;2010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别为 3.6:1.城乡居民消费率的一升一降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在拉大。与此同时,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趋于上升,从2000年的 64.8%升至2010年的75.6%,这固然与社会文化和家庭观点等因素有关,但也说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政府消费率趋于上升。政府消费率从1996年的22.7%升至2010年的28,7%。2009年,北京、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的地方政府消费率在40%以上,而安徽、广东、四川、江西和/“西的地方政府消费率则低于25%,这说明我国区域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4.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幅较大。从2005至2008年,我国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6.6%,拉动经济增长约2个百分点;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至-40.6%,影响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二、对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从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经济结构的确存在着不协调因素,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结构高速变化的客观要求。所谓经济结构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一国经济结构是长期形成的,其影响因素很多,但最重要因素无疑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判断一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关键看它是否建立在该国经济可能性之上。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一国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就进入经济起飞的“门槛”,会迎来一段较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而经济高增长必然引起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和提升,进而导致经济结构的高速变化,这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该国只有顺应这一经济发展规律,适时地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有效配置各种资源,进一步促进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国确立丁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这一模式的特色是既保留了举国体制,又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正是在这一模式下发挥市场作用、采取激励机制以及实行对外开放,我国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然而,这一模式长期运行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逐渐变成经济结构快速而顺利调整的一个障碍。在这一模式F,经济部门被分割为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政府及国有部门掌握着市场规则的制定权,利率、汇率、石油及电力等基本资源的定价权,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垄断经营权;而非国有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市场经营环境却长期得不到改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刘易斯(W,Arthur Lewis)将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的过程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无限的劳动供给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是稀缺的,而劳动力是丰富的;第二阶段是稀缺的生产要素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有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由于劳动力是稀缺的,所以工资趋于上涨。总体而言,我国已经步入第二发展阶段,但具有中国特色,即国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都是丰富的,而非国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则是稀缺的。因此,在这一模式下,国有部门有资本但缺乏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而非国有部门则有动力但缺乏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资本。地方政府扮演着地方经济强力推动者的独特角色,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增长,会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利用地方融资平台筹资,所以,融资饥饿症和投资饥饿症实际上是一种疾病的两个病症。经济发展的本来涵义应该包括数量扩张、效益提高和结构优化,但简单化的政绩考核标准使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数量扩张,为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率,甚至不顾高能耗高污染而盲目投资;而地方领导任期制又导致信贷软约束,前任借贷后任归还,不汁投资回报率而盲目融资,这一切就使得经济结构的矛盾更加凸显。

(三)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决策是由每个经济主体分散作出的,通过价格涨跌来调节供求,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或者向银行借贷而取得资金,经过生产和销售环节取得收益,然后分配给个人;个人取得收入后,分割为消费、储蓄或投资,储蓄形成间接融资的资金来源,而投资则形成直接融资的资金来源。在这一过程中,连接个人消费与企业生产的枢纽,换言之,媒介跨期资源配置的核心就是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的权利本该是平等的,它们的资金供求应该通过利率升降来平衡,无需区别经济主体的所有制性质。但是,在我国,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其融资方向具有明显的所有制情结,偏向于国有部门,信贷有偿性的执行力并不严格,这就是金融财政化倾向。从整体上说,金融成为国有部门的第二财政和预算软约束的平衡工具,国有金融一旦出现呆坏账也全靠国家财政来填补,国有金融与国家财政本来就是一回事。非国有部门的发展所需资金很难通过国有金融体系来满足,而只能通过体制之外的民间借贷来接济。在这一体制下,金融市场价格扭曲状态迟迟得不到纠正,导致资源配置低效或错配,造成经济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高变换率要求我们应该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长期运行已形成路径依赖,难以在短期内调整过来;唯一需要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金融改革,而此次金融改革的总目标很明确,就是变金融财政化为金融市场化。

三、调结构的关键是一揽子推进金融改革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我国金融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之中。从形式上看,我国金融体制与欧美国家无异;但从实质上看,我国金融理念和金融机制都极类似于财政无偿拨款机制。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