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军:中国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

作者:贺军发布日期:2013-10-07

「贺军:中国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正文

 

在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农村环境污染是个被严重忽略的领域。据全国政协在2006年的调查,多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全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源水质不达标;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为零。还有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近年,农村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全国约近一半的农村环境发生恶化(黄季和刘莹,2010)。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措施缓解农村污染问题,在中国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农村环境污染源分类

有人将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大致人为三类: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污染。实际上,农村的环境污染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从污染源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农村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生活及固体废弃物。

(2)农业种植污染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的挥发产生的大气污染及其残留物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农用地膜、温室大棚等塑料制品产生的白色污染。

(3)农产品养殖污染源:主要包括畜禽、水产养殖业在生产中的畜禽粪便和排放的污水。

(4)工业污染源:主要来自乡镇企业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三高)”加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三废)。

(5)农林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直接焚烧、随意丢弃或排放的农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等。

(6)建筑业污染源:主要包括随意堆放和倾倒的建筑或拆迁后产生的难处理的废弃物。

(7)矿业污染源:主要是指矿物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泄漏入河湖水系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以上环境污染源类型,在新农村建设中,前四种污染对农村环境危害最大,表现得最突出和最广泛。同时,在矿产开采和加工地区,由于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环保措施不足而引起的重金属污染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从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几类。

(1)水污染。

水污染是农村居民面临的最大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调查,中国有接近一半(占总调查村数的46.1%)的农村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源污染,且有约63%的受污染村落的水源污染面积在80%以上(唐丽霞和左停,2008);在1990-2010年的农村环境突发事件统计中,水污染事件达到69%,占据各类污染首位(王庆霞等,2012)。我国有88%的患病人群和33%的死亡人数都和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受污染有直接关系,仅对我国一个乡镇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231.2万元(李珏茹,2012)。

(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类型一般可分为有机污染、无机污染、生物污染与放射性污染。这些污染中,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较为普遍,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危害最大,约占中国耕地的10%左右,主要发生在农村污水灌区和矿区,具有较长时间的隐蔽性,不宜通过直观感觉发现。根据报道,从2009年至今,我国发生了30多起重大或特大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涉及多个省份。有研究表明,全国每年仅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足以每年多养活整个珠三角4000多万人。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总体上比较严峻,《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将土壤污染问题被列入四项“突出环境问题”之中。

(3)空气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空气质量也受到威胁,特别是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清新的空气已难寻觅。在王庆霞等(2012)的环境突发事件统计中,空气污染事件仅随水污染之后,占总污染事件的17%,而在黄季和刘莹(2010)对101个农村的调查中空气污染则达23.8%,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2013)》中明确指出2010年全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84万吨、65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5%、25%,分别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5%、79%,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农业污染源。

(4)噪音污染

噪声污染相对以上三种污染而言影响较小,在农村环境突发事件统计调查中仅占1%(王庆霞等,2012),但是一些高噪音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家庭式经营工作时间的任意性和零措施的噪音隔离等,对周围居民的寝居生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环境污染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局部点源污染严重,农村面源污染日益加剧。当前新农村发展中由工业排放引起的点源污染虽然比较严重,但是以化肥、农药的滥用、污水灌溉和畜禽排泄物排放而引起的面源污染(包括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水污染)不断加剧,已经超过了点源污染,占环境污染70%左右。

二是农民个体公开污染严重,企业污染加剧并具有隐蔽性。农民个体的公开污染主要表现为农膜乱弃、垃圾乱放、化肥农药的滥用等。而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表面上安装环保净化设备,实则私设排污管道进行隐蔽污染,这类污染由于排污过程隐蔽而不宜监测,近年来导致的环境突发事件频发,占农村环境突发事件的80%.

三是污染原因难查,赔偿维权步行维艰。由于环境污染源在同一时期和同一地点具有多种类型交叉性,污染过程具有累积性,污染危害的表现又多具有时间的上的滞后性,导致污染原因难以查明。同时,由于环境污染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递减性,而又缺乏相应的污染赔偿标准,再加上当地政府部门出于税收等经济利益的考虑,导致农村污染受害者难以取得赔偿维权的胜利。

四是区域特征明显,污染流动加剧。受地方产业类型、资源状况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农村污染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有的地区以河流污染为主。有的地区以粉尘沙尘污染为主。由于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和扩散性,特色污染区域的污染会不断向周围区域流动和扩散,如河流上游污染物导致下游直接遭受其害。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区域分布特征

1、农村水污染的区域分布

根据黄季和刘莹(2010)的调查研究,如下图1所示,我国南方地区(四川为代表)和东部沿海地区(江苏为代表)农村水污染面积较大,污染最严重,南方地区饮用水污染甚于河流湖泊,而东部沿海地区则河流湖泊水源污染与水源污染并重;西北地区(陕西为代表)河流湖泊水源污染较为严重,东北地区(吉林为代表)和华北地区(河北为代表)水污染相对较轻。

由于中国多年来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历史欠账太多,管理力量薄弱,给农村污水治理带来很大难度。再加上农村污水污染源的特征造成的,点多、面广、量小,使得城市污水治理的办法并不适用农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彬说,解决农村污水治理问题大概需要30到40年的艰苦努力。

2、农村土壤污染的区域分布

总体而言,我国南方地区农村的土壤污染比北方重。就重金属污染而言,从我国西部地区,到中部地区(江汉平原),再到东南部地区(珠江三角洲),重金属污染随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袁端端和谢丹,2012),同时,土壤重金属污染在北方主要表现为零星分布,而在南方则比较密集,特别是西南部地区,且多为砷、铅、镉、锌等多金属复合污染。并且部分地域还存在严重的酸污染,加剧了土壤污染度(赵菲,2011)。此外,在我国粮食与蔬菜生产基地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等造成的土壤污染,其污染面积之大已超出了工业污染物对土壤质量造成的污染。

3、农村空气污染的区域分布

空气污染在我国北方主要以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污染为主,西北地区则沙尘污染最为严重,北方的颗粒物常常会形成大范围灰霾的天气。南方和沿海地区则主要是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氮氧化物形成的空气污染。总体来讲,工矿产业密集地区较农林业生产地区二氧化硫等化学物质污染严重,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地区比气候湿润、植被覆盖良好地区的沙尘、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污染严重。

4、总体环境污染分布

综合我国农村水、土壤和空气污染情况,从特定区域来看,以农业化肥和农药不当使用造成的水污染(主要是富营养化与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和难降解的塑料地膜等白色污染),主要分布于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农村和以蔬菜瓜果生产为主的城市郊区;以畜禽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造成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主要分布于城郊与乡镇附近的集中规模养殖基地区;生活垃圾污染则是所有农村人口聚集区的主要污染物;工业“三废”污染主要产生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郊和乡镇(图2)。

在地域格局上,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越快、人口由分散居住转向集中居住规模越大且速度越快的地区,总体工业企业污染、人畜禽排泄物和生活垃圾等环境污染就越严重;在农业生产比重较高的地区,化肥、农药和白色污染越严重;而距离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区域越近的地区遭受空气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的风险就越高。总体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农村整体环境污染程度高于西部和北部地区,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污染情况接近,东北地区农村环境污染的程度最低(图3)。

四、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1、城市污染源向农村转移

首先是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由于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部门对环境污染源的防治、监控和管理力度也不断加大,使得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三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处理污染物成本大大增加,高污染企业在城市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急待寻求外部生产空间。而另一方面,急待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由于资金短缺、环保政策、标准和规章制度较城市宽松,加之环保意识较低、地方干部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引进工业企业入驻,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因此,造成和推动了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局面。

其次,城市无力处理的剩余垃圾向城乡结合部或附近农村的无序倾倒和排放,以及城市报废车辆、废旧电器等非法销入农村地区,也对农村的大气、水体和耕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垃圾污染。

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农村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加剧了污染: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推动力量。1980-2004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从142万增长到2213万个,吸纳的农村劳动力由3000万增长到1.4亿人(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2005)。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数量达到10.3万个,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39.8万亿元和22879亿元(郑林坚等,2012)。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