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鹏:基于专业生产合作社模式下的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以衢州柑橘产业为例

作者:汪志鹏发布日期:2013-01-30

「汪志鹏:基于专业生产合作社模式下的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以衢州柑橘产业为例」正文

摘要:柑橘是衢州农业的支柱产业,本文从衢州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和管理形式,探索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柑橘产业发展路径,推动衢州柑橘产业转型升级,探求新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在模式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制约专业生产合作社功能发挥的障碍因素;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从实际出发,尝试探索出促进产业合作社经营及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专业生产合作社;衢州柑橘;农业产业化;作用;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障碍因素;发展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浙江省实施柑橘产业提升项目,以化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为目标,大力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升级。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处于金衢盆地西端,土地总面积8836. 52 平方千米,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6%,低丘红壤资源丰富。柑橘产业是衢州的传统产业,农民有1000多年的柑橘栽培管理经验,发展柑橘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衢州生产的主要宽皮橘,栽培品种有柑、胡柚、早熟温州蜜柑、脐橙等。柯城区是衢州是柑橘主产区,主栽柑和早熟温州蜜柑,是中国主要的柑橘生产基地,柑橘产业是衢州农村的支柱产业。衢州的柑和胡柚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首位,1998年被命名为“中国柑之乡”和“中国胡柚之乡”。

柑橘专业生产合作社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集柑橘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对于推动柑橘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柑橘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柑橘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资金、科技、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水利、交通、信息等社会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推进柑橘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柑橘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柑橘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柑橘产业中引入专业生产合作社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为分析衢州柑橘产业发展现状,找出专业生产合作社提升柑橘产业的有效途径,我们以衢州市柯城区为调研基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走访了橘农、柑橘专业合作社和行业管理部门等形式,结合调研小组自身的学习经验,提出以专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发展衢州柑橘产业的对策。我们此次的调查与柯城区地方政府取得联系,调查总体为衢州市柯城区所有柑橘种植户,其中包括两类:一是参加柑橘专业产业合作社的橘农,另外为尚未参加合作社的个体户橘农。我们选取衢州市柯城区所在地内符合条件的5家专业产业合作社的橘农和柯城区所在地内的符合条件的15个村庄中的300名未创建合作社的橘农作为我们的样本,样本抽取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本次调查的分析单位为个人,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为结构访问法和自填问卷法,资料分析主要包括单变量描述统计、双变量相关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

柯城区是全国优势农产品柑橘产业带建设示范县,栽植范围遍及全区每个乡村,年产值达3.54亿元,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全国柑橘产能过大和柑橘产业的梯度转移的影响,柑橘“卖难”现象十分突出,价格跌至历史最低点,如何破解这个问题,以专业生产合作社为载体,实施柑橘产业化经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衢州柑橘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优势

1.产业规模大

柯城区是衢州市辖县级区,全区农业以柑橘产业为主,栽培面积1.33万公顷,产量38万吨,约占全市柑橘产量的40%,其面积与产量名列全省第一。其中:全区柑橘栽培面积、产量和贮藏量居全国县级首位。

2.生态条件优

柯城区地处钱塘江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春早、秋短、夏季长;气候适中,雨量充沛,春雨偏多,夏秋易旱,旱涝显见,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650毫米,平均无霜期256天,年目照时数为2118.6小时,≥10摄氏度的年积温为5500摄氏度。土壤以红黄壤为主,土层大多深厚。全区80%的橘园连片分布在低丘红壤上。生产基地的空气、灌溉水和土壤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无公害柑橘产地环境标准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虽然柑橘木虱北移,黄龙病蔓延,已给柑橘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但柯城区至今未发现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中少有的一片“净土”。

3.产业关联度高

柑橘业是柯城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区80%的农户其主要收入来源于柑橘,仅柑橘产业收入达3.54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54.58%,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达到69%。为了加快柑橘产业化建设,柯城区先后成立了柯城柑橘产业协会、柯城区柴家柑橘合作社、衢州市圣德出口柑橘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己建成航埠、石梁、华墅柑橘品质提升示范基地533.3公顷,无公害柑橘生产基地6667公顷。2003年柯城区被列为全国无公害柑橘示范基地县(区)。全区有姜家山乡柴家村和航埠镇北二村两个柑橘商品化处理集散地,柑橘商品化处理生产线302条,年商品化处理能力24万吨,居全国县(区)的前茅。拥有2000多人的柑橘营销队伍,橘果营销遍布东北、西北为主的全国各火中城市,同时出口加拿大、俄罗斯和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已初步形成柑橘集散中心。

(二)产业困境

1.体制

一是千家万户的生产格局:衢州市共有柑橘面积3. 1万公顷,分散在26万户橘农中,户均仅0. 12公顷,且柑橘土地分散。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加上种植者素质参差不齐,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如技术标准难到位,柑橘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人力物力难到位,劳动生产率低;管理难到位,柑橘成本增加。实地调研走访农田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农田杂草丛生,苗木荒败,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从而导致生产方面层次不齐,销售乏力。另外个体种植势必形成千军万马的营销格局: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橘农的销售途径主要依靠外地商贩上门收购来销售自己的柑橘,受个体利益因素驱动,造成无序竞争,互相抬价、压价,各地价格千差万别,缺乏对市场未来行情变化的预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低。 “散兵游勇”式的营销模式是以自然人进入市场,不具备以自己名义行使权利和负担责任的法人资格,缺乏参与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须的资信保障和行为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弱,处于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

2.生产

高密度:柑橘大发展时期为1970~1980年代中期,当时正处于水果卖方市场的形势,产品供不应求。为增加橘园前期产量,积极推广“计划密植”栽培技术,经我们计算一块柑橘密集种植田中667平方米的农田内栽株数达78株。随着橘园树龄的增大,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园地出现树冠郁蔽、内膛空虚、枝梢间严重交叉、通风透光不良、结果部位外移等现象,这已成为当前柑橘优质稳产的主要障碍。

缺水利:衢州柑橘80%分布在丘陵山地,衢州“十年八旱”的气候特征严重制约着柑橘品质的提升。由于丘陵山地水利条件差,农户反映灌溉成本高,稍有干旱,就会造成果小、低产、昧酸、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偏化肥:长期以来的数量型栽培模式,农户的用肥大多依靠多年的经验,缺乏科学的指导,橘农形成了大量偏施化肥的习惯,尤其是偏施氮肥。这种施肥模式虽然对提高产量、稳定大小年有一定作用,但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导致果实着色差、风味淡、品质低下。

品种结构有待调整:经我们调查发现衢州柑橘品种以衢州柑为主,占柑橘总产量50%以上,在开发种植时没有十分注重柑橘优质品种(品系)和苗木的纯度,致使橘园先天不足。浙江黄岩、台州等地蜜橘,由于历史悠久和果品质量上佳,市场竞争能力较强。而且近几年来,湖南、湖北两省中晚熟温州蜜柑发展很快,而且具有劳动力成本低、运输费用低(采用水运为主) 、果品外观美观的特点。与温州蜜柑相比,中晚熟的衢州柑果品虽然肉质好,但果品外观较差,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较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差。衢州近几年来出现的“卖橘难”现象,基本上都是指中晚熟衢州柑销路差。

3. 营销

一是销售渠道没有贴近终端消费者,经调查发现普通柑橘销售过程中大多沿袭橘农→农村贩销介绍户→小贩→贩卖大户→市场老板→消费者的层级模式,价格话语权不在农民手中;二是贩销队伍组织化程度低,往往各自为阵,在正常年份一荣俱荣,出现“卖难”时,往往“窝里斗”,竞相压价;三是缺主导品牌,产地形象与发展思路有待开拓。江西赣州树立了赣南脐橙形象,湖南石门县以出口早熟温州蜜柑基地以及产业民营化、市场化和实体化的发展而令人瞩目。市场上产地品种知名度较高的有福建漳州芦柑、浙江黄岩蜜桔、江西赣南脐橙、江西南丰蜜桔、湖南石门早熟温州蜜柑、广西沙田柚等。衢州柑和常山胡柚虽然有一定知名度,但产地形象与发展思路有待提升,并没有依靠资源优势形成著名品牌,柑橘包装杂乱,假冒“衢州柑”充斥市场,冒牌现象严重。

4.经营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且由于每家的农田规模不大,经调查发现柯城区农村人均土地种植面积在0.62亩左右,农业生产难以满足年轻人的经济需求,目前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年轻者大多外出打工从事柑橘生产的极大多数是老年人,技术接受能力差,新技术难以推广到位,弃管失管现象严重。

5.产品

由于柯城区地处柑橘栽培的北缘地区,位于农业部柑橘优势区域的边缘地带,相对福建、广西等地区积温不足,普通栽培的果实含酸量高,春节前与砂糖橘比较市场竞争力弱;通过贮藏造成销售时段集中在3月份至清明节前后,集中销售市场压力大,往往处于被动竞争的局面。

6.政策

查阅农业部农产品发展规划的文件我们发现,根据农业部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国家目前重点支持长江上中游柑橘带和赣南--湘南--桂北柑橘带的发展,其次是浙南--闽西--粤东柑橘带发展。农业部现有的柑橘大型建设项目都集中在以上这些区域。衢州作为柑橘主产省的主产地市,没有列入农业部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核心区,缺少政策扶持,失去了做大产业非常有利的机遇。

三、衢州柑橘专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衢州柑橘专业生产合作社现状概述

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的有效途径,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除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及各地相继颁发了若干政策文件、法规、规章外,2006年十届人大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该法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变化,填补了市场主体法律的一项空白,有利于我国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民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伴随柑橘产量的连年增长,柑橘的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改变衢州柑橘销售难的现状,扩大柑橘的销售空间,在政府的指导下,衢州农民自发地组成了柑橘专业生产合作社。现已成立了圣德出口柑橘合作社、柴家柑橘合作社和坎底柑橘合作社等30家柑橘合作组织。衢州圣德出口柑橘合作社是衢州柑橘业的第一个民间组织,由15位农民发起,现已发展到108位社员。为开拓国际市场,2004年2月该社组织进行“俄罗斯边贸市场考察”,通过考察、商谈,一举开通俄罗斯3个边贸出口口岸,试销的柑橘大受欢迎。2006年圣德柑橘合作社又成功将衢州蜜柑的产业民营化,使衢州柑橘出口到加拿大等国。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柑橘龙头企业在柑橘产业中连接生产和市场的桥梁作用及生产示范带动等作用将越来越大。但是经过走访发现,衢州市现有的柑橘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还没有真正理顺,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基本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太慢,进展不大;全市的柑橘龙头企业对桔农的带动率不到20%。近年来衢州市积极创立柑橘品牌,先后注册了“天子”胡柚、“一品红”柑、“绿金”脐橙等20多个商标,并且主要品牌都编制发布了系列标准,常山胡柚和“一品红”柑分别建立起了1333公顷和667公顷示范基地,实施标准化栽培,有效地促进了柑橘“低改”工程和果实品质的提高。但由于公司及合作社注册品牌过多,每个公司及合作社的基地规模小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