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天:物象心理学第四章

作者:陈才天发布日期:2012-01-10

「陈才天:物象心理学第四章」正文

凡是认识、记忆的事物及其规律,在头脑中是某种物质形态的存在,而不是语言形式的存在。语言翻译就是证明。

第四章 物象种类

我们在第二章提出了物象概念,讨论了物象属性、结构和功能。在第三章讨论了物象加工即认知事物形成物象心理的各个通道、环节、方式和过程。本章讨论物象分类。我们把由感官眼、耳、鼻、舌和肤等直接接受物理刺激信息形成的物象称为直观物象,把智力认知宇观、微观事物形成的物象称为非直观物象。然后,按认知对象划分物象种类。本章还涉及想象物象和物象4大来源。讨论物象种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论证认知心理的物象性质。在理论上,把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与事物本身区分开来。

一、直观物象

我们在第1章•二•(一)和第1章•二•(二)小节中分别讨论了表象理论与图像说的局限性。直观物象与“记忆表象”类似但不是等价的。因为直观物象包括对于事物的性质、关系、作用、价值等成分的认知,而“记忆表象”内涵只是“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林崇德,550。)所以,直观物象与表象、形象概念是不等价的。

通过感觉知觉认知直观事物的种类繁多。从承受的角度划分,人的感觉分为外受(五官)、内受(饿、渴、性)和本受(肌肉运动觉)三大类。从信号源性质即刺激的性质划分,感觉可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热的四大类。视觉是对光波即电磁波的反映;听觉是对声音即机械振动的反映;嗅觉、味觉是对气味、滋味(皆为化学刺激)的反映;皮肤的温度觉是对温度即热的反映。它们都是感官直接感受事物信息,经过感觉和知觉物象加工形成认知直观事物的心理样态我们称之为直观物象。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将直观物象划分出如下4个种类:自然物象,情绪物象,自我物象和无物之物象。

(一)自然物物象

自然物象的对象、范围。自然物象的对象是,人的感官阈值能够接收物理化学信息以及智力认知的所有物体与事件。自然物象的范围包括:自然物体、环境,人工物物质产品、艺术品,社会事件等。

在人们头脑中记忆的自然物象,是感官接收自然物体物理化学信息,经过感受器信息加工与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智力、思维等物象加工形成的心理样态。人工物与社会事件具有与自然物同样的物理化学信息的属性,所以我们把人工物划归自然物物象的范畴。所有的事物都是在时间空间中存在和变化,比如飞鸟物象就不同于站立未动的鸟物象。因此,物象始终与时空相联系。社会事件是由人的活动形成的,属于物理信息传递的物象加工,我们也将其纳入自然物象范畴。

人的意识是依据头脑中的物象来联系外界事物,因此,物象具有一定的特性。我们在第2章•二节中讨论了物象诸多的特性。这里需要强调物象结构和同一性。物象结构在理论上与事物结构具有同一性。比如,我们回忆起自行车结构物象与实物具有一致的特性。否则,就无法实现意识与事物的联系。在认知心理学中,功能等价假说的表象理论是支持物象加工理论的。功能等价假设就是视觉表象的内部表征,其运作方式和实际物体的感知机能类似。功能等价心理表象得到“心理旋转”和“心理扫描”实验的有力支持。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这两种实验。

首先,“心理旋转”实验由罗杰•谢泼德(Roger Shepard,1971)和他的同事做出。(索尔所,265。)谢泼德运用视觉线索来研究记忆中视觉刺激的心理旋转。在他的实验中,某形状物旋转的度数从0度到180度。因变量是作出判断所用的时间。这些实验的结果显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和旋转的度数呈现线性函数关系。也就是说旋转的度数越小,所需要的判断时间越短;旋转度数越大,所需要时间越长。这些数据表明:被试图像的内部表征每旋转50度需要1秒。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和旋转角度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内部加工是旋转量的一个有序函数。所以,一个特定的心理旋转所需的时间和真正的旋转度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用两个维度――心理旋转所需的时间和旋转的度数――来考虑旋转,两者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其次,“心理扫描”实验由斯蒂芬•柯斯林(Stephen Kosslyn,1973)和他的同事进行的。(索尔所,267。)柯斯林的表象扫描实验基于以下假设:表象拥有空间特性可以被扫描,长距离的扫描比短距离的扫描花费更长的时间。在一个实验中(1973),柯斯林让被试记住一组图片,然后每次想其中一张,同时要“聚焦”在所想物体的某一端比如物体是高速游艇,就要看船尾的部分;接着,问被试原图片上是否具有某个特征。结果显示,决策的时间和扫描的距离有关。比如说,从船尾到船头的扫描花费的时间就比从舷窗到船头的时间要长。那些被要求回忆出整个图像的被试所需要时间不会因扫描距离不同而不同。这样看来,心理表象似乎是可以被扫描的,扫描所需要的时间和扫描真实图片相似。

根据物象理论,表象是物象的属概念。上述两个表象心理实验并不能涵盖物象加工的全部内容。物象与表象不是等价的。比如,我们不仅仅回忆起自行车的结构,还知道车轮、把手、三角架、座垫、踩板、链条等各自的作用和相互间的关系,以及车胎材料的性质。但是,对于自行车的记忆表象,并不包含这些关于自行车结构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作用、性质等成分的认知心理样态。而对于自行车的记忆物象加工必然包括自行车的形状、结构和关系、作用、性质等。因此,物体自身的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性质、功能(作用)、价值等,都是自然物象的组成部分。

脑神经生理心理学证据表明,形成自然物表象是大脑右半球的优势。然而,形成自然物象也许需要全脑的功能合作。

语言、文字也属于人工物。具有物理信息的特性。听觉和视觉对于语音、文字的认知是物象加工的过程。语言符号物象主要分为两类:语音物象和文字物象。文字是视觉兼听觉的双重知觉物象。语音物象是听觉认知音节、音频声波的心理样态。在一种语言中,每一个音节代表一个含义即意指一个事物。因此,语音物象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听觉信息加工与物象加工的系统。参见第3章•五•(二)。

语言符号物象就是神经语言学所说内部语言的形式,是大脑的左半球优势。这是公认的,但有极少数左利手者除外。

(二)情绪物象

人不同于一般自然物,具有强烈的心理情绪的特性。情绪表现也是属于物理化学信息。我们把情绪从自然物中划分出来讨论,是由于人独立于其他自然物并由人的活动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重要的认知对象的必要性。情绪是受到环境刺激引起的人的心理活动的外显性生理表现。情绪物象是我们观察他人特定身体变化的物理化学信息形成的认知心理样态。

人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刺激使身体生理产生反应即由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以及分泌系统的活动而产生情绪。它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情绪的外部表现模式是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人们通过表情来认知判断他人的情绪变化。我们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判断离不开情绪物象,因为人的情绪是以过去时态发展的。我们需要回忆他人的情绪模式即物象,才能做出判断、评价,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面部情绪物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观察到他人面部肌肉活动变化的认知心理样态。情绪属于“心理生理学”而不是“生理心理学”。因为情绪表现是由环境包括言语刺激的认知引起。当代生理心理学对情绪发展的研究以面部表情区分出10种基本情绪模式,它们是兴趣、愉快、痛苦、惊奇、愤怒、厌恶、惧怕、悲哀、害羞和自罪感。(潘 菽,257。)每一种情绪都有特定的面部肌肉活动模式。例如,羞愧时因血管舒张而脸红,恐怖时因血管收缩而脸苍白。对于人们记忆中他人的面部表情变化,用表象加工是欠适恰的。因为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是环境与他的关系、性质、价值、目的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人们对他人的情绪记忆是物象加工,而不仅仅是表象加工。比如,脸红,可能是害羞、羞愧,也可能是心情愉快。

言语情绪物象是人们对他人在说话时的音调和节奏速度等方面的认知心理样态。例如,愤怒时声音高而尖,且在颤抖。根据研究发现,在戏曲表演中,一个“啊”采用不同的声音,可以表达出坚定、狂欢、惊讶、激动、失望等13 种不同情感。言语表情是说话人所处的环境、关系、性质、价值、目的等心理活动有密切联系。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言语表情,表象理论是不能解释的,只有物象加工理论才能胜任理解言语表情的心理活动。

身段情绪物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观察到他人身体动作表现的认知心理样态。用以表达情绪的身体动作,以手和脚为主。如快乐时手舞足蹈;惧怕时手足无措。身段表情也是人与所处环境、关系、性质、价值、目的有密切联系。社会心理学有肢体语言的说法,比如同样一个鼓掌的动作,有的发自内心的赞扬,有的出于应付。因此,人们对于他人身段情绪的认知过程是物象加工,对身段情绪的认知不能用表象理论来解释。人们对他人的身段情绪记忆是物象记忆。

情绪物象是情绪识别的心理依据,是我们认知、判断他人心理活动并作出适当反应的心理依据。

(三)无物之物象

世界不仅仅由事物的“有”构成,同时包括事物的“无”。不仅“有”是直观的,“无”也是直观的。“无”是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变化的成分,它被人的感官所感知;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无”的认知心理样态即无物之物象。如电灯灭了;一个人死去了;太阳落山了等。又如,当你驾车在公路上行驶时,须看到前面没有物体阻挡才能通行;它形成了一种无障碍物道路的心理样态,并且是行程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物之物象也是可以被记忆的时空物象,它是认知“场”或环境的心理样态的组成部分。(《老子》•道经•11)中有:“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无之以为用”等,就是对于无物之物象的描述。

二、非直观物象

近代以来,人类认知世界的层次越来越深入。从100亿光年的外层空间,到基本粒子和更细微物质层次的普朗克距离10³³厘米。它们超出了人的感官阈值。还有,人的社会关系及其规律等,也不是感官认知的对象。我们在第2章•一•(二)小节中涉及对宇观、微观事物的认知心理,就是非直观物象心理。非直观物象是由智力认知形成的,在第3章•四节中讨论了智力物象加工。非直观物象形成涉及语言数学符号的隐喻、类比。由于表象理论不能容纳“非直观物象”,所以,佩维奥言语编码的观点(参见第1章•二•(七))影响很大,并且在认知心理学中地位稳固。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揭开宇观、微观事物认知心理的实质。非直观物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这种认知心理活动涉及语言符号的起源。

(一)宇观物体物象

宇宙中的物体,除了太阳和发光星体在黑夜被眼睛看到外,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

其它任何物理信息。太阳、星体的实际大小与我们眼睛看起来大小的差距很大。

人们利用光学远望镜、射电远望镜的观测,都不是星体直观的物理信息,是经过仪器信息加工转换的图象显示、呈现在人的视觉观察之下。对宇宙及其天体的认知是智力,虽然它离不开视知觉的参与。比如,太阳有多大?它离我们有多远?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天文学家根据行星视差计算出太阳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角半径等于15′59″63,由此算出太阳半径为695990公里;日地平均距离经测定为149597900公里,光速约8分2秒钟到达。这些数字给予我们提供了认知太阳的心理样态即太阳物象而不是形象。太阳物象包括它的颜色、温度变化对人体影响的体验,以及数字描述的体积和日地距离等因素构成的认知心理样态即太阳物象。表象理论不能完整解释科学认知太阳的心理样态。

例如,大熊座中的一个不规则星系M82,它离我们距离约1000万光年。这是一个由符号隐喻形成的空间物象。我们知道光速每秒钟约30万公里,由此推算出光年天文单位。我们心理上有1公里、10公里100公里、1000公里等空间距离物象,这是经验体验。有1分钟60秒时间物象、1小时60分钟时间物象,有1天24小时时间物象,有1年365天时间物象。这些都是经验体验。由此形成了心理上1000万光年空间距离物象,它是一种抽象物象。但是,星系M82距离物象,却不是由M82视感觉信息加工形成的,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